太平桥模式
太平桥模式被烟花界誉为烟花之乡经济发展两大模式之首(大瑶模式、太平桥模式),是一种全新乡镇经济发展模式。其最初内涵可以简单概括为“以自有集资作为主要形式,以个人借贷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内销出口并进为策略内外经济同步的经济发展形式”。
2003年之后,太平桥一直是个人创业最活跃、个体老板最多,企业效益最好的乡镇之一,其经济实力在烟花之乡被称为浏阳最富裕的两个乡镇之一。
“博采众长”,这几乎成为融入太平桥人血肉中的一个天条,也是十三年来,烟花之乡太平桥这个乡镇恪守的一种法则。
十三年弹指一挥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困乡镇变成了如今全国闻名的盆花之乡。
一个保守的乡镇?一个开放的乡镇?一个爱创新的乡镇?一个爱学习的乡镇?无论如何,在这个乡镇上空永远充斥着成功的欲望。
太平桥的土地很贫瘠,大部分是长满杂树而又低产的丘陵红壤土地和为数不多产量只够自足的水稻田。但是太平桥又是有名的烟花之乡,几乎每家每户多多少少与烟花有着联系。1995年,“烟花之乡”浏阳确立之前,太平桥单一的农业经济闲置富余的劳动力加上摆脱贫困的决心,以及自有的善于变通,经世致用、敢于拼搏的本点,构成了后来太平桥烟花作坊企业创业兴起的基本条件。
十三年前,烟花尚未在太平桥广泛推广,还没人大张旗鼓地辟地建厂做烟花。太平桥镇时常有一些个体户在自己家做的电光花、彩珠筒、盆花等装在一个个纸箱中,上面放一些东西,假扮成小商贩、乘客车拿到长沙、株洲卖掉赚钱,再买点材料回来继续做,没有地方,就在牛棚,或是厕所,将家里的门板拆下来当案板。
十三年前,那个提着袋子,搬着箱子劳苦奔波的身影折射出的正是太平桥人为了梦想拼搏的缩影。
1995年,浏阳“烟花之乡”的确立,大的环境随之改变,市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繁荣烟花的政策、规定,明确了浏阳主打花炮产业的决心、信心,一批批老共产党员、乡队干部带头干起了烟花制造,太平桥由此正式步入了花炮兴乡之路。
2003年夏天,一批太平桥的创业者们在产业升级变动中,再次运用其善于变通的本点离开了烟花之乡,当时的他们手里拿的是几万,最多十几年的资本,而后到了外地,大多数落户于岳阳,其次就是陕西、四川,但是总的来说,全国各地都有太平桥人的身影,这批人中出现了后来的大批百万富翁团,也许世界就是这样,总是眷顾着某些人,但是他们的成功并非那么简单,其中过程听辛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而旁人是很难想象得到,而更多的是看以了他们今天的成功,但是他们的成功不是个别,是一个群体,从而也可以折射出这个群体中所散发出的“善于变通,博采众长,敢于拼搏”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激励、驱动着太平桥人不断的开拓,不断的前行,一批批,一茬茬,奋通向前,开拓着属于太平桥人的那片天空。
实际上“太平桥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多数创业者、烟花企业仍面临三大软肋:家族式经营,分部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团体一股力量,而只是各自为战,战略视野、战略思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一团散沙,并且品牌意识不强。太平桥烟花企业最大的特点是生产、管理和财务家庭化。
正如家中创业的工厂化经营的转变一样,烟花之乡的多数企业都面临着再一次的嬗变。当“业”创出来之后,如何打造品牌,如何用战略思维代替经营思维,如何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应对市场及政策变化,这些都有待考虑。
太平桥正在创造演绎的是新版太平桥模式,其又在产生新的“蝴蝶效应”。这个烟花之乡也在向世界证明着它善于变通,敢于拼搏,经世致用的本点,以及不断博采众长,不断变革的决心。
湖南人霸得蛮,不怕死,敢为天下先,善于变通的精神支撑着太平桥烟花人不断学习,他们骨子里渗透着湘商的基因。其在商业上的精明是罕见的;温州人如果挣到10万可能会拿出8万来创业,而太平桥人积累10万,会再借几万来创业。
太平桥人的逻辑很简单,同样的价格,你不能卖我能卖,从仿造再到创新升级,兼收并蓄,太平桥人内在的精明,善于变通逐渐在塑造出一个烟花产业的“创业圣地”,没有精明与善于变通,太平桥恐怕不会有今天。而当太平桥人用他们的精明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理念用于商业之中后,其内在的能量将会更大。